教师的工作性质正在悄悄发生转变
慧读·慧思·慧行
当明白老师,过智慧生活
疫情突发,很多老师不得不开始网上教学。有的驾轻就熟,有的不断翻车。有酸甜苦辣,有喜怒哀乐。人们不禁要问,今天的教师究竟要怎么当啊?
年度得到《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认为,以2019年为标志,教师的工作性质正在悄悄发生转变,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情绪劳动者。也就是说,未来一个教师如果仍然只是一个知识讲解与传授的角色,那么TA会被替代,而成为情绪劳动者的话,就无可替代。
沈祖芸探访了国内外很多的学校和老师。她在报告中分析了北京探月学院朝克老师的案例。北京探月学院是一所小微高中,学校有65名学生和20名教师。朝克就是其中的一位老师。朝克自己也没想到,来探月学院后,自己一天里要变换很多种角色。
朝克的第一个角色是引导师。早上十点,开始给学生上社科导论课程。在探月,老师们会通过导论课让学生入门,判断自己的兴趣和优势,然后通过一对一引导等形式支持学生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比如有的学生需要从大量阅读中认识社会,有的学生需要走进不同的企业与人力资源交流才能获得直接经验,所以,这样的导论课,老师就要有能力把学生不同的需求诱导出来。
朝克的第二个角色是成长教练。中午吃完饭,他被学生预约一起探讨跨学科项目。他们之间的对话听起来更像是社会上的咨询顾问和项目经理之间的交流,比如怎样确保项目工程进度?怎样做预算?他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他们提供学习工具、学习方法,并且鼓励他们不放弃,帮助他们迎接不同的挑战。
朝克的第三个角色是学习社群主咖。这个学习社群是教师们自发组织的,以教研活动为目标的互助社群。下午四点以后,朝克和同事们就开始了社群学习时间,他需要围绕课程研发的进展、一天里学生学习的差异等内容和大家进行交流与分享。
沈祖芸在报告中谈到:如今,传统教师“一本教材打天下”的方式再也不那么管用了,想要支持学生主动学习,除了常规的授课,教师还要在引导师、成长教练、学习社群主咖等不同角色中切换,这些都是情绪劳动。他们要懂得如何去设计情绪体验、引导学生学习、反馈学习过程与评估学习结果,情绪劳动的价值贯穿在12年学校生活中,必然对孩子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不禁让我想起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讲的一件事:一位教一年级的女老师上课时,发现一位学生神色不对,便走到该生跟前,嘴巴凑到他耳朵上悄悄地问:“想解手吗?”该生使劲点头。女老师一拍他的肩,他便飞也似的跑出去了。可是,好久不见这位小朋友回来,于是这位老师从包里掏出卫生纸,对另一位小朋友说:“你去厕所给他送卫生纸去。”果不其然,这位小朋友正为没带卫生纸发愁呢!
其实,教师的知识形态可以表现为两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符号系统清晰表达的这一类知识,包括文字陈述、数学方程、图形表格等。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就是这一类知识。而隐性知识是指难以用符号系统描述的知识,它源自个人的体验,说不清道不明,与个人信念、视角及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密切相关。工匠师傅的独特技艺,优秀班主任的即时判断,特级教师在课堂突发情况时的灵机一动等就是这一类知识。用冰山做个比喻,显性知识是冰山之尖,隐性知识是冰山之基。正如波兰尼(M. Polanyi)那句有名的话“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We can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要获得隐性知识,必须涉及到人际互动、合作意愿、共有经历、默契配合等“软条件”,才可以有效交流。前面提到的那位明察秋毫、细致入微的女老师就是课堂教学的隐性知识丰富。一份真情,用心感悟,才可以成为这样的老师。
所以,优秀的老师未必都是高学历的老师。教师的工作性质正在悄悄发生转变:不仅是知识传授者也是情绪劳动者,不仅是显性知识丰富者也是隐性知识丰富者。传统上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不同的是,这桶水的构成在不断悄悄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年度得到,《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第4讲。
2.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379-494.
3.闫德明.知识转换过程与教师专业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7期.
- END -
热文推荐
版权说明:
图片来自 Pexels 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点击“在看”与更多人分享您的观点
右上角分享朋友圈也是另一种赞赏